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协会文化 >供水故事 >攻坚克难驱创新 默默无闻保供水

攻坚克难驱创新 默默无闻保供水

发布日期:2022-08-04
字号大小:

2015年的元旦假期,赵蓓陪着妈妈看电视时,恰巧新闻里播出北京市民谈喝上“南水”的感受,妈妈问赵蓓:“蓓蓓,新闻里说咱们喝的是长江水,我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啊?不管是直接喝还是沏茶、熬粥,这味道都跟以前一样。”

赵蓓听后开心地笑了起来:“妈,您看我和同事这些年北京、湖北两头跑,天天泡在实验室,不就是为了把这长江水调成‘北京味儿’吗。您喝不出来变化,那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啊。”看着新闻里介绍各水厂平稳接纳南水,全市供水安全优质,赵蓓由衷感到自豪。

2012年,刚刚成立不久的技术研究院承担了一项重任——市区供水管网对“南水”适应性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在世界范围都算首次,大规模跨流域换水,没有可借鉴的先例。研究院的同事们自己研究工作方法,制定了试验方案,开启了长达两年之久的大规模试验。

首先,他们定期在全市供水管网取样点进行取样测定,外出跑管网取水点的李礼等人,总是身兼数职,既是司机又是取水员和现场测定员,往往是清晨出发,披星戴月才回。留在实验室的柴文部长和赵蓓准备试剂和仪器,水样一到立即进行试验分析,加班加点也是常事,大家配合默契如机械流水线般无缝衔接,当日水样当日测定,明日再迎新一批水样。

接下来,他们还在北京复杂而庞大的地下管网中,截取了不同位置、不同年代的在用供水管线20余段,运到集团丹江口中试基地进行试验。为了保持截取供水管线内部的原有形态,截取过程中不能有震动,作业时不能使用机械,只能靠人工。为了不影响居民用水,截取都选在夜间,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每段管线5到6米长,挖出已属不易,运到千里之外的丹江口,更有一番艰辛。担心因时间过长管垢会产生变化,技术人员和时间赛跑,只要管道拉到目的地,无论多晚,大家都在第一时间进行安装,灌水,开始实验。除了把管线送过去,研究院还采取了把部分南水运过来的方案。他们把丹江口中试基地生产的水拉到北京,接入选取的28处不同地区管道,观测水质变化。

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那段时间,赵蓓和同事们往返于北京和丹江口,已记不清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出,他们在两地,十余座水厂、数十个试验点和上百个监测点不辞辛劳的进行检测和试验。累计得到宝贵的数据6万多个,从中总结凝练出可以判断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性的模型,并成功绘制了南水进京后供水管网水质风险图,该图有助于指导水厂、水源调度,并对水质监测管理、管网改造等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

攻坚克难驱动首都供水技术创新,默默无闻当好首都供水安全卫士是研究院的工作。自2013年以来,在科研人员连续多年不足10人的情况下,研究院开展了科研项目42项,发表科技论文47篇,申请专利16项,获得技术奖项35项,为首都安全供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技术研究院合影做好研究工作之外,技术研究院在解决生产问题上也有所作为。郭公庄水厂机加池旁,有一台由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礼研制开发的机加池沉降比自动测定机。以前,要想测定水厂6台机加池的污泥沉降比,需要运行人员轮流到每个池中取水、等待、读数,全部检测完毕最少需要一个小时。现在通过这台新设备,每隔10分钟即可自动更新全部机加池的沉降比数值,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而且机器读取数据在时间掐算、视觉识别等方面均比人工读取更客观、更准确,更有利于实现精准控制,进一步节约运行成本。

图片 2081.png

技术研究院合影

2018年12月,为了考察郭公庄水厂预氯化条件下机加池底泥对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研究院在水厂机加池旁搭起设备开展实验,每隔2小时要取一次水样,昼夜不停,并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运输及检测。水厂和研究院实验室分别座落在南四环和北五环,每次运输几乎跨越整个北京城,困难颇多。大家毫不退缩,连续加班加点监测二十多天,最终量化了机加池底泥的影响,这一实验成果为后期在控制消毒副产物、实现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就是技术研究院,集团保障首都供水安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院的同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平淡的工作中付出青春与激情,他们像一个个小水滴,虽然微小,但滴水成渊,用自己的恒心与决心谱写了美丽的篇章。


作者: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技术研究院  温颖

北京市城镇供水协会

电话/传真:010-66411841

邮箱: bjsx2017@163.com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甲121号

邮编:100031

北京市城镇供水协会  唯一官方网站  www.bjsx.cn  京ICP备17032147号-1